历史文化源流 |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04日 | ||
用典 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印尼在内的周边国家给予我们各方面宝贵支持,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解读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济为渡河之意。这句话是说,即使是有仇的吴国人和越国人,一旦他们同坐一条船渡河,遇到风浪也能够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以此说明,在艰险困难面前,只要同心协力,便能共渡难关。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守即守卫,望即瞭望,这句话是说,乡人们平时出入相随,彼此亲近和睦,共同守卫瞭望,以此防御外贼,有人生病也互相照料。后来“守望相助”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相互帮助。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八个字充满温度,深刻道出了团结的力量。古代社会多是集体劳动,邻里互助、雪中送炭是广受称赞的美德,“人多力量大”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观念。困难来了,人们说“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呼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还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的号角引出万丈豪情。这是一种信念,是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感悟。 集合众力,集成众心,则无往不利,无事不兴。中国长久以来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们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孟子》会斩钉截铁地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中有:“民齐者强。”民心之和睦、民力之团结,是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因素。而《孙子兵法》也说:“上下同欲者胜。”这里说的“上下同欲”,并不仅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拥有这样的民族力量,就拥有了制胜之道。 中华民族这种凝聚力来自古代中国社会中守望相助的传统。人们常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中国人看来,亲人的关系并不限于血缘,朋友、熟人乃至于陌生人之间,只要志同道合,就可以是手足兄弟,就应当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守望相助、携手同行。这种天下一家的博大气魄,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友爱与和平、开阔与豁达。 今天,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情怀,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更体现于国与国之间。 习近平总书记以“邻里之间的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表达的正是对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印尼在内的各国给予我们各方面宝贵支持的感谢。中国人说“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虽然是不同的国家,虽然远隔着千里万里的距离,却可以因为志向相合、道义相投的感召,跨越成伸手即相握的邻里之交,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样天涯若咫尺的友谊,将历经岁月变迁而不衰败,走过艰难险途而更牢固。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报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