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建设 > 廉政建设

历史文化源流 |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04日

  用典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解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大意是说周国从后稷开始,经历了千年,却始终是一个偏处西陲的小邦小国,自周文王登位后,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强大,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这句诗说明了改革创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富含深厚的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诗的援引,旨在强调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除旧布新、追求卓越的伟大精神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其命维新”,其本质是要破除阻碍当下发展的旧观念旧做法,其核心是要建立能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观念新做法,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此早有认知并且高度重视,在许多重要典籍中均有提及。

  商汤时期《盘铭》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说明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管子·正世》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批判了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告诉人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时而变,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做到今胜于昔;汉代扬雄在《太玄·玄莹》中说“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通过“因”与“革”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事物的转化过程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唐代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突出了自强不息、创新不止的思想。

  改革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祛除社会弊病,使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走在国际先列,不能没有改革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大大小小的改革运动,此起彼伏,不计其数,其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有:春秋时期管仲对齐国进行的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这些改革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甚至深深影响着后世,并给今人以启示。

  在改革创新的路上,勤劳的中国人民以探索进取的勇气和气吞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新的发展奇迹掀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而充满干劲,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16号 监督电话:0532-80880996 邮编: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