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网新山东:办好乡村民生案 山东嘉祥的这个法官有点忙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8月31日

办好乡村民生案 山东嘉祥的这个法官有点忙 - 中国网新山东本网原创 - 中国网·新山东 - 网上山东

初秋的晨风已有些许凉意,一大早,山东省嘉祥县人民法院纸坊法庭大门口,铁门上的铁锁就敲打着大门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要叫醒沉睡一夜的法庭。一位中等身材、偏瘦、小麦色皮肤的中年男子开门进入院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就是嘉祥县人民法院纸坊法庭庭长薛广坤。一杯清茶,一沓案卷,开始了他新的一天-----查阅案卷、审核材料、梳理案情、拨打当事人电话,对当天开庭的案件做好阅卷准备,梳理审理思路。

“现在开庭!“ 9点多钟,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庭审正式开始。当天开庭审理的是一起离婚诉讼案。当事人是一对年轻夫妻,育有一双儿女,因家庭琐事致感情不合,已分居多年,原告女方要求离婚,并请求女儿的抚养权,丈夫则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表示拒绝离婚。当天的庭审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陈述等环节有序推进,经过近2个小时的庭审,薛广坤宣布休庭,让双方慎重考虑,并告诉当事人进行调解。

“你们生育了两个孩子。不管婚姻是否持续,作为父母都要多考虑考虑孩子,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在法庭二楼的“阳光心灵驿站”工作室,经过薛广坤的耐心劝说,夫妻两人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答应回去冷静考虑。

“阳光心灵驿站”让案件当事人有了“心灵家园”

“老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玩手机了,不惹你生气了,原谅我吧!”

“以后我会好好待你,为了孩子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谢谢法官的暖心劝导,让我们在这里重归于好。”

......

走进设在法庭二楼的“阳光心灵驿站”,一句句温馨的留言,触动心灵,让人倍感温暖。这是一间装饰暖心、风格清新的小房间,也是薛广坤和同事一起打造的一个专为诉讼当事人调解矛盾、疏解各种情绪问题,进行心灵疗伤的心理辅导工作站。

“现在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很多,本着劝和不劝散、案结事了的原则,我们先想方设法调和,实在感情破裂非离不可的,我们也引导他们好合好散,毕竟一般都有孩子嘛,我们希望双方当事人写下自己的心声,张贴在这面墙上,以此为新起点,拥抱新的生活。”薛广坤道出了他们打造阳光“心灵驿站”的初衷。

“心灵驿站”工作室遵循自愿原则,咨询和疏导涉及婚姻家庭、亲子关系、邻里纠纷、沟通情绪与压力困扰等。薛广坤介绍,“阳光心灵驿站”是该法庭诉讼服务工作内容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案件当事人都有狂躁、焦虑、压抑、恐惧等情绪,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下,通过谈心疏导,既能解决一些矛盾,也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下步,我们会与当地医院对接,利用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导、因事制宜进行疏理、缓压、引导,提出有利于当事人身心健康以及良好情绪的建议和意见,供其选择参考。”

一张笑脸 一杯热水 让法律更有温度

如何让法律有温度,是薛广坤一直思考的问题。有时,一次走访、一张笑脸、一杯热水、一把椅子,就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更好地做好调解工作。“一件案件对法官来说很平常,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就会影响一辈子。”自打薛广坤迈入法庭那一刻,他就立志要立足审判,竭诚为人民服务。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案情。晚上,和其他法官一起研讨案情、撰写文书,只为让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面对基层问题错综复杂,群众矛盾千变万化,薛广坤积极继承发扬“枫桥经验”,通过开展“送法进乡村、法官赶大集”活动,向群众宣讲化解纠纷的多种方式,培育群众多元化解纠纷观念,将更多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或萌芽状态,降低社会矛盾成诉率;通过设置诉调对接办公室,派驻1名调解员,加强对驻庭调解员的指导,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前段;通过法庭干警与辖区的镇街、管区、村居对接,构建基层调解网格体系,让更多的民事纠纷即时解决在民间;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力度,坚持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就地宣判,便利了群众,提高了效率,进一步减轻了群众诉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咱就是干点法官应该干的事,也没啥特别的,需要我做的还很多。”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薛广坤就是这样一个人,以自己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奉献护佑百姓的安宁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用最为朴实的行动,谱写审判战线上最美丽的篇章。

耐心调解促和谐 化解矛盾暖人心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作为一名基层法官,薛广坤用爱心、耐心、诚心服务当事人,将“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列为自己的工作信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化人。

2020年10月15日,34岁的原告杜某在被告处工作时砸断四根脚趾,经过数月的协商,双方对赔偿数额未达成一致。2021年4月28日,原告杜某诉至法院。

6月3日,案件在纸坊法庭审理。拄着拐杖、需人搀扶的原告杜某一瘸一拐的坐到了原告席上。庭审中,薛广坤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观察双方当事人的表现,对双方当事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情、理、法等方面进行劝说,抓住一切能够调解的机会。庭审结束后,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薛广坤便深入分析双方未能达成调解的原因。因原告脚受伤不方便来法庭,薛广坤便上门或通过电话与原告沟通。考虑到原告在被告处工作受伤并非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家里老小不仅原告无法照顾还得多出来一人搀扶、照顾原告,存有较多的负面情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调解工作的重点便放到被告处,多做被告的工作,让被告知道原告受伤系受害者,需要对被告感同身受。

炎炎夏日,他带领法庭干警一趟趟登门,反复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一趟不行就再去一趟,从不谈到能谈,从前期被告仅仅赔偿原告医疗费用到两次分期赔偿原告100000元,再到最终在原告积极配合被告办理相关保险手续完成理赔的情况下被告一次性支付原告120000元。薛广坤先后共于双方通话28次,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咋也没想到,俺这官司,自己不能出门,光麻烦你们一趟趟的。”原告杜某收到钱后流下眼泪并连声表示感谢。

人民法庭既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又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胸前佩戴法徽,心中装着群众,将调解现场带到田间地头,让当事人走的路由法官来走,就是对司法为民最好的诠释。

调解修复家庭裂痕 老人生活有所依

薛广坤表示,来法庭打官司的当事人,并非都为利益之争而来,也并不是仅仅要求法庭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困扰,心存结节不能及时疏解以至于与他人或亲友发生矛盾;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疏解,或许相应的矛盾和问题就可以避免或找到正确的解决的方法。

2021年新年伊始,纸坊法庭开庭审理一起原告林某起诉老伴陈某的扶养费纠纷案件。

经过庭前审查、法庭调查、庭审多个环节,主审法官薛广坤,了解到这起案件表面上是夫妻之间扶养纠纷,实为老两口与子女赡养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争执。双方当事人育有五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因为五个子女在执行赡养老人方面出现了问题,在子女建议下,这才出现了林某坐在法庭原告席上的一幕。

按照常理,案件双方当事人均已到耄耋之年,应当是颐养天年、子孙同堂的时候,却因为赡养问题走上法庭,蹒跚的步伐让薛庭长心生怜悯。俗话说,老来伴,老来得伴。被告陈某作为原告的丈夫且系退休老师,有固定的收入,原告林某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系正常理由,但是如果法院判决的话,判决两个大字虽能轻易落下,但无法落下的是被告陈某受伤的心。

两位老人能够相互扶持走到现在实属不易,那么老两口是否真心想对簿公堂呢?被告陈某不是不愿意支付扶养费,因为子女之间在赡养问题上起了争执,才一时不支付,并非其它问题,因此案件调解的关键还要从子女入手,才能更好的化解此项矛盾。为维护家庭关系和谐,薛广坤主动上门,向老人子女们阐述孝敬赡养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在父母日渐衰老时候,子女应当当夫妻相应的责任,才能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最终,薛广坤通过耐心讲解、劝解,向双方尤其是子女释法明理,引导双方化解“心上结”,理顺“家务事”,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并且双方子女对老人的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案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滴水之争“一波三折” 耐心调解邻里握手言和

“薛庭长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拧。但凡能调解成功的案子,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一次不成就调解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就第三次,一定要把案子调解成功。”法官助理孟丽敏如是说。

2021年5月12日,纸坊法庭受理一起看似简单实则累积多年的占有排除妨害纠纷。经过村委会、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多方调解不成,原告便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薛广坤考虑到这起案件双方当事人系邻居关系,且矛盾累积已久,如果双方对簿公堂,矛盾必然激烈,如果坚持开庭,双方纠纷可能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矛盾。“这起案件一定要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薛广坤心里默默的念叨。

这起案件调解起来有难度,这一点薛广坤知道。但是,经过和双方当事人的庭前沟通,他发现难度比想象的要大很多。 原告张某起诉要求被告拆除影响其房屋的雨搭、堵上3个排水孔并赔偿相关损失,被告反诉称原告侵犯其宅基地使用权10厘米,调解现场,矛盾双方针尖对麦芒,争执不休,互不相让。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薛广坤耐心听完双方的争执,搬出“六尺巷”故事,跟大家推心置腹。通过薛广坤耐心详细的解释、劝导,双方均同意由被告在其雨搭下北墙建造排水管道。但是,双方对排水管道的材质发生了分歧。原告要求不锈钢材质,被告要求塑料或者铁皮制。“材质是什么样的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排水问题。如果原告担心排水管道损害,被告可以负责维修更换,你看这样可以吗”。薛广坤说道。

在双方对材质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又对由谁去安装又发生了争执。如此一波三折,薛广坤联系到了当地的村委会,在征求村委会意见之后,村委会同意负责联系建造。至此,双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双方握手言和,一起相邻纠纷就此迎刃而解。

“案子下判易,案结事了难,对待每一个案件,我们都要拿出百分之百的信心与耐心去化解。”薛广坤总是这样说。近年来,嘉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坚持坐堂问案与巡回审判相结合,将矛盾化解在村居落院、田间地头,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

普法进村赶大集 “法润乡村”接地气

“知道点法律知识没什么坏处,我来拿点材料。”“问道个事,村里人借我1万块钱,欠条这么写管用不?”“宅基地买卖需要怎么办理手续” ……在纸坊大集上,针对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庭的干警们支起了摊子,耐心倾听群众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为大家讲解着实用的法律知识,并对一些群民反映集中地劳务合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民间借贷等纠纷,逐一进行释法说理及风险提示,吸引更多群众闻声而来,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谢谢薛庭长,你说我们也没啥文化,平时也不知道上哪里去咨询,你们这把法律“送”到我们手上来,真的是太方便我们了。”一位村民握着薛庭长的手高兴的说。

人民法庭,担当着服务群众的一线责任,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它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野,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努力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制度上严落实,在方式上求创新,在宣传上重实效,立足自身实际,挖掘本地资源,以求走一条接地气、顺民意、得民心的普法宣传之路,是薛广坤经常思考的问题。

自《民法典》颁布以来,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将民法典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普法活动既 “有人气”又“接地气”呢?在一次去庭外调解的路上,碰巧赶上了纸坊大集,让原本10分钟的路程愣是走了半个小时。堵车之余,薛广坤灵光一闪,如果借助法庭的地缘优势,把法治宣传搬到集市上,岂不是最大程度的方便群众了解法律知识,达到很好的普法效果。

“逢五”“逢十”为纸坊大集,薛广坤便决定结合庭审安排情况,选择其中一天,开展法治宣传。第一次活动中,薛广坤带领调解员及其他干警一同走向街头,深入集市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悬挂宣传条幅、发放《民法典》《纠纷发生怎么办?人民调解来帮您》等相关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切实帮助老百姓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

执法为民写春秋,基层法庭的工作琐碎、忙碌、平凡, 薛广坤在点点滴滴中实践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诺言。作为一名心中装有百姓、充满温情的基层法庭庭长,他自1997年3月初来到乡镇法庭工作,至今扎根法庭工作已经二十多个春秋。近三年来,薛广坤共审结案件800余起,结案率每年都能达到90%以上,服判息诉率96%以上,保持着低改判率、无发回、零信访的高质量局面。2021年被授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被嘉祥县县委、县政府嘉奖,并获得全县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称号。(屈庆东 孔明珠)

关闭

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吴泰闸路7号 邮编:2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