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庭后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跟我联系就行,法庭门口贴着我的联系方式,您一会儿在手机上存一下。”
济南高新区法院民商事审判团队肖寒法官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为方便当事人,他主动将自己的办公电话公示在审判庭门口和网络公告中,让当事人遇案件、解纠纷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受到当事人一致称赞。
自踏入司法战线以来,肖寒始终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信念,用5年承办近3500起案件的坚实脚步,走出了一条充满责任与担当的司法之路。
胸怀大局
以司法智慧解“薪”结
济南高新区是济南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济南市先进制造业的基地、济南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样板,企业多、工程多,相关纠纷自然而然也就多了起来。
去年,辖区内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工程引发系列纠纷。因发包方拖欠巨额工程款,导致多家分包商无法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几十名外来务工人员聚集讨薪。肖寒接手案件后,迅速启动“调解通道”,组织发包方、总承包方和分包方及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座谈调解,并邀请清欠办、劳动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工程鉴定专家参与调解。
调解过程中,肖寒一方面安抚务工人员的情绪,向他们讲解维权流程;另一方面,组织发包方、总承包方和分包方进行协商。他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工程进度及资金流向,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各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邀请工程造价鉴定专家介入,协调各方求同存异,形成初步结算框架。
经过数轮谈判,发包方同意先支付部分工程款用于发放工人工资,后续工程款待相关方具体结算后再行支付。最终,外来务工人员顺利拿到工资,发包方、总承包方与多个分包方达成和解,多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得到妥善化解,有效维护了辖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暖心公示
让司法服务“零距离”
为了让当事人电话打得通、法官找得到,有效、快速地帮助当事人了解案件进展,构建全方位、零等待的沟通互动和诉求表达渠道,肖寒主动将自己的办公电话公示在审判庭门口和网络公告中。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七旬原告赵大爷拨通电话时,正为“保全申请怎么写”“证据复印件要几份”发愁,肖寒用20分钟通话逐条拆解流程。
此后一个月,老人因“心里不踏实”常常来电,肖寒总能用“已向拆迁安置单位送达保全裁定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已确定具体开庭时间”等具体进展回应,末了还不忘叮嘱:“您安心吃饭睡觉,别的事法院都想着呢。”
案件判决后,赵大爷特意送来印有“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多亏遇到了你这样的好法官……”赵大爷感激地说。
锦旗的背后,凝聚着当事人对法院实质性化解纠纷的肯定和褒奖,更诠释了司法工作者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情怀。
肖寒常说:“公示的是电话号码,连通的是信任。当法官的电话为百姓待机,司法服务就永远不会‘占线’。这一条‘安心热线’,不仅是司法便民的生动注脚,更让法治信仰深深扎根于群众心间。”
创新调解
让法理与情理同频共振
在肖寒的司法理念中,“案结”是基础,“事了”才是终极追求。办案中,他从不机械地“照抄照搬”,而是根据案件情况“因案制宜”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力求达到让各方当事人都满意的结果。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肖寒以“程序微创新”破解“案结事难了”的痛点,让冻结的账户成为调解履行的“直达通道”,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司法速办”的鲜活样本。
诉讼过程中,原告申请财产保全冻结被告账户后,双方虽对50万元欠款达成调解意向,但被告无其他存款用于支付欠款,其要求解除保全后付款。原告担心先解封账户,存在被告转移财产的风险,不同意被告的方案。案件陷入“账户冻结无现金支付、走执行程序耗时耗力”的两难。
肖寒敏锐捕捉到双方“求快解纷”的核心诉求,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提出“法院扣划过付”创新方案:由原告、被告共同委托法院从冻结账户扣划款项至法院,再由法院过付给原告。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后,肖寒立即制作扣划裁定并交付银行办理,协调财务部门开通调解履行绿色通道,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协议签署—法院扣划—款项到账”全流程。
原告收到银行到账通知时感慨道:“本以为保全后要等半年,没想到法官让钱‘冻着也能动’!”被告亦点赞:“不用筹钱解冻,还省了执行费,这办法实在太高效!”(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侯月)